学术活动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系列讲座:近现代中国物理科学的历史研究
2009-06-02
来源:科技处 点击次数:主讲人:王作跃 美国哈维-莫德学院科技与社会西格森-里格斯访问讲座教授(2008-2009)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教授
时 间: 6月4日9:30
地 点: 物理系会议室
主 办: 物理系
介 绍:
王作跃教授现任美国哈维-莫德学院科技与社会西格森-里格斯访问讲座教授(Hixon-Riggs Visiting Professor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t Harvey Mudd College)和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历史系教授。1982年河南师范大学(原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1985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科学思想史硕士学位(导师许良英等),1986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留学,1994年获科学史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并担任国际著名科学史杂志《爱西斯》(Isis)编委(2006-2008)。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物理学史,近现代美国和中国科技史与科技政策,以及美籍华人科学家。
近年来, 对近现代,尤其是二战之后和冷战中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成了国际科技史界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对美欧的科技与军工相互影响已有不少的著述,但对中国科学与冷战的关系研究以及跨国比较研究才刚开始。本文试图分析近现代中国科学,尤其是冷战中不同阶段中国物理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国家安全的需要,尤其是核武器计划,极大地影响了政府与物理学家的关系,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科学的制约,同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多数怀着强烈的爱国民族主义情绪,这与他们所持有的国际科学职业自主性意识既有冲突又有磨合。这些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物理学在冷战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也是中国近现代关于革命化与现代化道路争论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