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丝绸之路之前中外交流的考古学观察
2011-10-19
来源:历史学院 点击次数:主讲人:杨晓能
时 间:10月19日13:30-15:30
地 点:北一区文科楼408
主 办:历史学院
内容提要:由于现代中国东界和南界濒临大海,西南和西北边界为高山,西北和北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形成了与外界交往的自然地理屏障。加之其他远古文明与中国相距甚远,一般认为,在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汉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与外界的接触极为有限。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学界得以公认: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与中国文明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古代文化确实是土生土长的,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燕辽地区。与此同时,部分学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论证中国文明的自创性和首创性,以探究种种文化现象和科技发明在中国出现最早为目标,回避或忽视境内与境外远古文化在农业、畜牧、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碰撞和交流,从而影响了对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的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本讲座以考古发现为证据,综合归纳农业、畜牧业、交通、冶金、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一些典型个案,勾勒汉代以前中外交流的全景轮廓,总结成就、探讨问题、指出方向,以便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主讲人简介:杨晓能,曾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美国华盛顿大学美术史和考古学博士;曾任职中国文化部文物局出国文展办公室,随后长期主持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一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方部;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亚洲主任,并担任美国埃德加·斯诺基金会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