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消灭麻雀运动
2013-03-19
来源:科技处 点击次数:主 讲 人: 熊卫民
时 间: 2013年3月19日
地 点: 三教楼2层会议室
主 办 单 位: 物理系
主讲人介绍:
熊卫民(197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哲学硕士(20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2007)、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1.1~2012.1)。
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科学史、教育史研究。著作(含合著)有《合成一个蛋白质》、《反思科学技术》、《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沈善炯自述》、《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等。论文有《1958年,中国科学家的选择与遭遇》、《试论口述史文章的仿真度》、《自主与干预: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广州会议对科技大跃进的反思》、《在科学与政治之间: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中外科学交流的恢复》等。
内 容 介 绍:
消灭麻雀运动于1955年底兴起,初为青少年运动,1958年时变成全民运动,经科学家1956年冬至1957年春、1959年下半年两轮批评,尤其是在其恶劣后果充分彰显之后,终于在1960年结束。本报告将介绍这个富有戏剧性的政治运动的跌宕起伏的全过程,重新分析毛泽东、地方领导、大众媒体和鸟类学家郑作新在推动运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生物学家朱洗、薛德焴、冯德培等和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在结束运动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于消灭麻雀运动的回忆和文章有很多,本报告的新颖之处在于指出了:(1)在1955年底,消灭麻雀运动既已兴起。其恶果在1957年就已经彰显出来,而朱洗等科学家早已对此提出深刻批评。可有关方面仍于1958年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消灭麻雀运动。(2)在要不要消灭麻雀的问题上,所存在的不是简单的科学与政治的冲突,还包含有科学家之间的冲突,郑作新院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像他本人及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正面。(3)这个运动留下了从决策、执行、反馈意见到修订政策的丰富资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毛泽东时代的重大政策的难得机会。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时代一些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具有如下特点:草率拍板、仓促上马、禁绝异议,既不科学,也不民主。